记得当年我刚入知识产权行业还没几年,因为得益于公司非常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那时候的我觉得自己好像什么都懂了,有点羽翼丰满了的感觉,所以一直想着跳槽出去看看,有一年年底我的计划就是拿完年终奖,过完年就提离职。
后来我想到了一个方案,不是向内找,而是向外求;不是简单的重复训练,而是借助外部资源的专业力量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具体怎么做的呢?以专利检索分析为例,要做好专利的检索分析,就要学会掌握各种各样的专利检索分析工具,只有你懂得多,你才有可能在不同的检索分析需求下,利用好相应的检索工具完成你的分析目标。
让每个供应商的检索分析专家来给我介绍他们每个数据库的功能点、亮点以及差异点,并且在沟通的过程中,交流企业专利分析实战的需求以及了解他们的解决方案和未来规划。
当时大概集中和所有供应商交流了好几个月,并且自己也实际试用了好几个月,所以自己不知不觉中也就了解到了各检索工具的优劣势以及使用方法。
直到如今,当我面对一个新的检索分析需求的时候,我就能够很快速的辨别出来哪个检索工具可以解决我这个分析需求,比一般的专利检索分析人员了解得更多,也了解得更深。
很多人回答这些问题,都是一些点,零散的点,很少有人能够用一套逻辑框架把自己知道的内容非常系统的阐述表达出来,这就是我说的知识零散化而非体系化。
那么,怎么考察一个人的知识技能是否体系化呢?其实很简单,只要你问他一个问题,他随时可以跟你回答出3点,而且这3个点之间是有一定层次关系的,那我们可以认为这个人的知识技能是比较体系化的。
以前我们企业是非常重视专利质量的,因此每个月都会召开一个专利质检分享会,我还记得,刚开始这个会议是安排在办公室旁边的一个样机房,在样机房里面隔出了一个小型的会议室,每次开会,十几个IPR就会围坐在一个长方形的会议桌,听质检组的同事介绍本月各代理所或IPR都出了哪些质量问题,大家要注意什么。
我去参加质检会和别的IPR有些不太一样,具体体现在:
别人认为开会是个负担,都是被动的去开会,而我则是觉得这个是学习,主动去参会;
作为企业IPR,日常更多的是企业内部的人,圈子其实相对较窄,那么如何才能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呢。
我后来自己琢磨出来了3个途径:一是向身边的同事学习,二是向领导学习,三是向外部的专家学习。
在这3个途径中,向领导学以及向外部的专家学习对我的认知能力提升影响特别大。
回想起来,当年我确实从我的IP领导中偷师学习到了不少,每次跟他交流、听他讲课、听他发言,总是有一种开了眼界、豁然开朗的感觉。
此外,我还特别注意向外部的专家学习,很多企业IPR喜欢把外部的乙方纯粹只当做乙方,对他们使唤来使唤去。相反,我对外部的乙方一直是非常尊重的,有条件的情况下,我都会选择多跟乙方的专家进行深入交流。
我还记得有一次,好像是RPX的许sir上午过来交流,因为他来的时间比较晚,没有聊多久,就好像到饭点了,我看许sir也想多交流一会,我就主动的邀请了他到了我们公司食堂吃饭,吃饭期间又多跟他交流了一会。如果是换做别人,可能中午就把人家直接送走了,因为很多企业IPR会把外部的服务机构只当做是一个做业务的人,压根没有想到人家其实是专家,可以给自己带来很多新知。
正是喜欢与乙方专家的交流,也给我打开了外部的眼界,人家用这么多年的经验和积累,告诉你关于他们对行业的一些思考,这种认知提升的机会是十分难得的。
作为企业IPR,如果你能够链接到一个牛人愿意指点你、点拨你是非常好的,而你更要知道,所谓的牛人就是你身边的同事、你的领导以及你接触到的外部的专家,学会向他们学习,这很重要。
如今,我仍然很庆幸当时我的同事、我的领导以及一些外部老师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和指导,让我的IP生涯顺畅了不少。
那么如何才能够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呢?
我当时认为,要想做好管理,首先就要会带人。一个好的管理者,他应该首先是一个好导师。于是,在做导师带人这个事情上,我又走了一条跟人家不一样的路。
而我,反而跟别人不一样:
别人做导师是教他工作,我做导师是教他做人。
上一篇文章:闭门思想汇:专利代理人转型企业IPR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知产钟老板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