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IPR,别错把平台当本事

记得当年我刚入知识产权行业还没几年,因为得益于公司非常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那时候的我觉得自己好像什么都懂了,有点羽翼丰满了的感觉,所以一直想着跳槽出去看看,有一年年底我的计划就是拿完年终奖,过完年就提离职。


那时候,公司每年年底都会召开中干会议,会议结束后就会由与会的同事向公司所有员工传递中干会议精神,那年与会同事给我们全体分享了一个短视频,对我的启发和影响特别大。

这个短视频,说的其实是“驴和佛像”的故事,大概意思是这样的:
有一个寺院里面有一头拉磨的驴,它每天都在磨房里辛苦拉磨,久而久之,觉得这种生活太平淡了,它每天就在寻思着,如果能够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该多好啊!

不久之后,机会来了,僧人带着这个驴下山去送一座佛像。
当驴来到了山下,没有想到的是,当人们看到驴时候,都非常虔诚地跪在两旁,对它顶礼膜拜。

见到此情景,驴不禁飘飘然起来,原来我这么受人尊重,人们如此崇拜我。
回到寺院后,驴认为自己身份高贵,死活不肯再拉磨了,一心想着出去。

僧人们很无奈,只好放它下了山。
驴刚下山,远远看见一伙人,它大摇大摆地站在马路中间,希望再次受到膜拜。

没想到,众人看到见一头驴挡住了道路,怒从心起,拿起棍棒朝它挥去。
这个驴仓皇失措地逃回到寺院里,内心非常悲愤:

“人心险恶啊,第一次他们对我顶礼膜拜,可今天竟对我狠下毒手。”
僧人们叹息一声:“真是蠢驴!那天,人们跪拜的,不是你,而是你背上驮的佛像呀。”

这个故事其实是想告诉了我们,永远不要把你背后的平台光环当做是你的本事。

那一年,当我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陷入了深思,我重新审视了自己是否要马上离职的想法,后来我对自己的能力进行了一个复盘,然后我发现在现有岗位上,我还存在了许多不足,包括:

1、专业广而不精:虽然借助公司的平台,接触了很多企业的专利实务,但是由于年限有限,确实很多东西还处于一知半解阶段,非常不深入。

2、知识多而不成体系:由于企业专利管理涉及方方面面,虽然说懂得很多,但大多数都是零散的一些点,不成系统,不成体系,例如别人问我怎么做专利分析,自己很难马上输出一套方法论来。

3、认知浅而站位不高:由于企业IPR的工作主要还是对内的,接触的主要就是研发人员和身边的同事,但是一旦跟外部的一些牛人交流起来,就觉得自己的认知高度还远远不够,总感觉别人思考问题的层次要比自己高出不少。

4、只懂实务而不懂管理:作为企业IPR,只懂专利实务是远远不够的,你还要懂管理,包括对内管理,对外管理,向上管理等等,那么怎么做好管理,那时候感觉自己还没有入门。

当想清楚自己这些能力短板之后,我制定了未来3年的能力提升计划,我计划在“专业的深度化、知识的体系化、认知层次以及专利管理”方面要有一个质的提升。

那么,具体我又是怎么做的呢,说一下我自己的经验吧。

一、关于专业深度的提升
企业IP实务工作包括专利检索、专利分析、专利审核、OA答复、无效、诉讼等等方面,这些技能的掌握和深化一方面需要真正的接触过,二方面还需要经历大量的练习,那么对我而言,我怎么样才能在段时间内更深一步的掌握这些技能呢。

后来我想到了一个方案,不是向内找,而是向外求;不是简单的重复训练,而是借助外部资源的专业力量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具体怎么做的呢?

以专利检索分析为例,要做好专利的检索分析,就要学会掌握各种各样的专利检索分析工具,只有你懂得多,你才有可能在不同的检索分析需求下,利用好相应的检索工具完成你的分析目标。

为了提升我对专利检索工具的熟悉和深入程度,趁着公司要引进专利数据库厂商的机会,我就把国内外所有顶尖的专利数据库厂商都邀请到公司来,包括TIorbitinnographywipsincopat智慧芽innojoy等等。

让每个供应商的检索分析专家来给我介绍他们每个数据库的功能点、亮点以及差异点,并且在沟通的过程中,交流企业专利分析实战的需求以及了解他们的解决方案和未来规划。

当时大概集中和所有供应商交流了好几个月,并且自己也实际试用了好几个月,所以自己不知不觉中也就了解到了各检索工具的优劣势以及使用方法。

直到如今,当我面对一个新的检索分析需求的时候,我就能够很快速的辨别出来哪个检索工具可以解决我这个分析需求,比一般的专利检索分析人员了解得更多,也了解得更深。

而当年的这个专利检索分析技能深化的经历,也对我的职业发展选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为我不但懂IP、还懂IT,所以我后来能够加入到国内的IP工具厂商,并且承担专利咨询分析负责人的角色,而这,都是因为我当年将专利检索分析这个技能深化的结果。

其实,我们每个人,真的每时每刻都要多问自己一句,你真的专业够精通了吗?

二、关于知识体系的构建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在企业那时候,也会经常面试一些人,也总会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或者一些非常开放的问题,比如说,我会问:请你告诉我,你审核一份专利申请文件的时候,你都会考虑哪些因素?

很多人回答这些问题,都是一些点,零散的点,很少有人能够用一套逻辑框架把自己知道的内容非常系统的阐述表达出来,这就是我说的知识零散化而非体系化。

那么,怎么考察一个人的知识技能是否体系化呢?其实很简单,只要你问他一个问题,他随时可以跟你回答出3点,而且这3个点之间是有一定层次关系的,那我们可以认为这个人的知识技能是比较体系化的。

为了让我自己的知识更加体系化,我在企业那时每时每刻都在刻意训练自己,举一个例子。

以前我们企业是非常重视专利质量的,因此每个月都会召开一个专利质检分享会,我还记得,刚开始这个会议是安排在办公室旁边的一个样机房,在样机房里面隔出了一个小型的会议室,每次开会,十几个IPR就会围坐在一个长方形的会议桌,听质检组的同事介绍本月各代理所或IPR都出了哪些质量问题,大家要注意什么。

我去参加质检会和别的IPR有些不太一样,具体体现在:

别人认为开会是个负担,都是被动的去开会,而我则是觉得这个是学习,主动去参会;

别人开会都是往后坐,越远离讲师越好(因为怕被提问),而我每次总是坐第一位,我觉得尤越靠近讲师越好;
别人听课的时候都是一条一条的记录做笔记,而我都是用脑图、用框图做笔记;
别人听课完了一般都不会提什么问题,而我一般都会提很多问题,而且都是提开放式的问题(因为我想把讲师脑袋里面的知识干货都掏空,然后消化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我不但给别人提问题,还经常自己给自己提问题,逼迫自己凡是问题,都要回答出个一二三点来。所以,如今,无论谁问我什么问题,我总能说出个三点来,让别人觉得我很专业。

在企业IPR,如何把一些点,串成线,然后到面,做到点线面相结合,这个是我当年自己给自己定一个自学高阶课。

三、关于认知能力的提升
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认知跟他接触的人、所处的环境以及他自己的思考是密切相关的。
作为企业IPR,日常更多的是企业内部的人,圈子其实相对较窄,那么如何才能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呢。

我后来自己琢磨出来了3个途径:一是向身边的同事学习,二是向领导学习,三是向外部的专家学习。

在这3个途径中,向领导学以及向外部的专家学习对我的认知能力提升影响特别大。
回想起来,当年确实从我的IP领导中偷师学习到了不少,每次跟他交流、听他讲课、听他发言,总是有一种开了眼界、豁然开朗的感觉。

此外,我还特别注意向外部的专家学习,很多企业IPR喜欢把外部的乙方纯粹只当做乙方,对他们使唤来使唤去。相反,我对外部的乙方一直是非常尊重的,有条件的情况下,我都会选择多跟乙方的专家进行深入交流。

我还记得有一次,好像是RPX的许sir上午过来交流,因为他来的时间比较晚,没有聊多久,就好像到饭点了,我看许sir也想多交流一会,我就主动的邀请了他到了我们公司食堂吃饭,吃饭期间又多跟他交流了一会。如果是换做别人,可能中午就把人家直接送走了,因为很多企业IPR会把外部的服务机构只当做是一个做业务的人,压根没有想到人家其实是专家,可以给自己带来很多新知。

正是喜欢与乙方专家的交流,也给我打开了外部的眼界,人家用这么多年的经验和积累,告诉你关于他们对行业的一些思考,这种认知提升的机会是十分难得的。

作为企业IPR,如果你能够链接到一个牛人愿意指点你、点拨你是非常好的,而你更要知道,所谓的牛人就是你身边的同事、你的领导以及你接触到的外部的专家,学会向他们学习,这很重要。

如今,我仍然很庆幸当时我的同事、我的领导以及一些外部老师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和指导,让我的IP生涯顺畅了不少。

四、关于管理能力的提升
管理这个话题说起来就比较大了,都说IP是一个“技术+管理+法律”的综合性工作,如果一个企业IPR只懂专业,不懂管理的话,显然是不太够的。
那么如何才能够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呢?

我当时认为,要想做好管理,首先就要会带人。一个好的管理者,他应该首先是一个好导师。于是,在做导师带人这个事情上,我又走了一条跟人家不一样的路。

想当年,我们公司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每个新员工入职之后都会配备一位导师,但是实际很多资深的企业IPR是不愿意做导师的,因为在他们眼里,做导师带人多累啊,天天要教这教那的,公司又没有额外的激励,做了又有什么用,还不如自己干好自己的事,学好自己的本领算了

而我,反而跟别人不一样:

别人觉得做导师是负担,我觉得反而是种乐趣;
别人做导师是被动接受,我做导师是主动请缨;
别人做导师是走个过场,我做导师是极其走心;
别人做导师是授人以鱼,我做导师是授人以渔;
别人做导师是按部就班,我做导师是独出心裁;
别人做导师是教他工作,我做导师是教他做人。

也正是哪些年做导师的经历,让我懂得了做管理、带队伍的真谛,以致于后来我跳槽到乙方了以后,很多过往带人的经验、管理的经验也都能用得上。

也正是那些年我真的很用心的带新员工,打心底里面想帮助他们成长,以致后来我到了乙方以后,很多同事还把我“梁导梁导” 的叫,还经常主动的给我介绍业务帮助我。

那些年做导师的经历,更是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什么叫做“利他就是利己”…

总结:
啰里啰嗦一大堆,无非是想告诉大家,有时候,当你冲动想离职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清楚,你是不是真的要离开?

离开了这个平台,你是变成一个沙子,还是仍旧是一个金子?如今的你,是在凭借平台吃饭,还是靠本事吃饭?

“别错把平台当本事”,也许知道这句话的人很多,但是会做的却很少。

我的经验告诉我,放低姿态,审视自己,摆好自己的位置,做好你该做的事,对待好你的同事,修炼好自己的本事,这才是王道~

此文完,我是梁导,一个好为人师的梁导。

上一篇文章:闭门思想汇:专利代理人转型企业IPR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知产钟老板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