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线上听了第二期的大咖知识局,主题是《打造个人品牌》,主讲人是魏家东老师。他在营销界非常知名,是MBA课程的老师,服务过众多世界五百强的客户,内容关于“如何打造个人品牌”和“流量转化”。
听完课还是很有启发。很好奇魏老师的方法论在知产行业的具体实践。
杠杆的本质是以小博大,在工作和生活中有非常多的应用。
在金融领域,我们使用金融杠杆。炒股或买房,都可以用一笔相对少的资金(如本金或首付),贷款购买优质资产。
在电商领域,我们使用技术杠杆。如前阵子逃税被罚的薇娅,通过电商直播,一次产品推销可以覆盖到千万人,辐射人数是传统线下推销方式的成千上万倍。
在创业领域,我们使用人力杠杆。老板购买员工的时间和能力,以产品或服务的形式出售给客户,赚取中间的差价。
杠杆的本质是以小博大。在具体实践中,钟老板活用“技术杠杆”。通过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放大了影响力,钟老板的观点从影响周围人,到影响成千上百人,逐渐打造出不知名的十八线的个人品牌——知产钟老板。
在打造个人品牌前,别人都叫我钟工,那时只是个初出茅庐的专利代理人,和其他代理人没什么不同。上班时勤勤恳恳写案子,掰着指头算算这个月能拿多少提成,下班时听大佬们的网课,精进自己的实务技能。大佬们身上的光环亮瞎眼,遇到难题想请教,紧张到反复深呼吸,怕打扰大佬。
在打造个人品牌后,我的称呼就开始多起来了。馋我颜值的,叫我俊后生,爱我才华的,叫我钟老板。
于是,我开始从“钟工”变成“钟老板”。称呼比以前不知道高了几个level,虽然我只是个打工的,但不少新朋友以为我是事务所的老板,对我非常客气。
除了虚荣心得到极大地满足外,也确实存在实打实的好处。
第一,跳槽的机会多了。以前钟老板找工作只能一家家投简历,但认识大佬后,偶尔有内推的机会。
第二,解决问题的路子多了。以前碰到疑难杂症,像无头苍蝇。但大佬成为粉丝后,一来二去就熟了。撰写、检索、诉讼碰到难题,我都能第一时间找到相应的大佬沟通,有时得不到现成的答案,起码也能得到解决问题的思路。这也是我转型IPR的底气所在。
毛主席曾说:“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
钟老板在碰到陌生问题前都喜欢做番调查,不然就是瞎干白干。在看过众多知产自媒体后,我发现大家都在分享实务,如专利挖掘、撰写等。
高手在民间,钟老板觉得每个滴滴师傅都是哲学家,他们都会在电话里火急火燎地问你一个问题——小伙子,你清楚自己的定位吗?
如果大家都写实务,我也写实务那会存在两个问题:第一是干不赢,作为初出茅庐的新人,实务分享我肯定不如前辈;第二是没特色,写和大家一样的东西,很难脱颖而出,而且实务文章对于大部分人,读起来非常枯燥。
后来,我仔细分析自己的优劣势,想着如何形成差异化。我的优势是文笔好、爱读书、爱总结归纳,有时还有点幽默。我的劣势是没有大公司,好学校的背景,实务经验少。
以扬长避短为指导思想,在滴滴师傅的启发下,我找准了自己的定位——写专利故事。口号也出来了——给枯燥的知产包一层糖衣。
在自媒体领域,你越死磕专业知识,就离普通受众越远。如果我写专利故事,将我想要阐述的科普知识以讲故事的方式传播。这样目标受众就不止是圈内人,还有可能是研发,企业家等圈外人,这些都是将来的潜在客户。
于是我沉下心来学习剧本创作和脱口秀,文章要做到有趣有料,写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知产故事”。
找到方向,我就写出了第一篇爆款文章专利之殇:他明白了专利,学费是300亿。21年上半年写的,大佬看完很喜欢,帮我推荐,让我涨了不少粉。下半年被一位北京同行推荐,莫名其妙又火了一次,又收割了一波大佬粉。
目前知产人做自媒体,比较成功的有蕴锋、软唐、韩百科和大岭IP,他们通过咨询、广告或卖课的形式变现流量。
3,在公共流量越来越贵的背景下,如何做私域流量,积累资源?
在解决“定位”后,还有一系列的难题等着钟老板。我很乐意去学习和实践,希望能给自己,也给大家一份满意的答卷。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知产钟老板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