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我的成果转化初体验

我是今年五月开始接触成果转化的。那时需要以子公司为载体,做产品落地。

恰巧,我这个IPR看起来很闲,是块容易被搬来搬去的破砖。

一位故人曾经说过:一个人的命运,当然要靠个人奋斗,但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国家既然鼓励成果转化,多接触必然不是坏事,说不定也是以后的发展方向。年轻,多试错没关系的自我安慰道。

于是,我承担了公司的知识产权及子公司的人事、行政、项目申报、原料采购、医械注册等工作。

好在半年来,小有成果。今年就拿下了4件产品的一类医疗器械注册备案,目前还有2个二类医疗器械注册在准备材料。

通过做医疗器械原材料采购、接触生产、产品注册备案,了解了医械从人员设置,原材料购买,再到生产工艺的规范化。

图片[1]_2023–我的成果转化初体验_知识产权零距离网(IP0.cn)

项目推进会纪要

不止如此,同事作为公司研发人员,还承接了相关医疗单位的横向课题,以委托研发的形式进行技术服务的合作,临床医生提出问题,同事以机电领域的专业能力,对现有的器械进行改进,目前已经完成初代机的制作,不仅实现了技术效果,还得到了医生的好评。

有意思的地方在于:问题是确实来源于临床经验,医生的想法和初步的方案却源于编案—去前,医生一个想法,提出申请专利,代理公司根据他的想法进行完善,扩展的技术方案。也可以说是在他一个想法的方向进行编写(按照现有标准来说,应该妥妥的非正常)。

而几年后的现在,同事根据专利技术方案实现了该功能。

看样子,有时候编的案子也不一定就是垃圾。综合上述情况来说,编案子最好的方式应该是与科研机构进行合作,以医生的实际临床问题为出发点,针对现有器械进行改进。

但是这一点,难就难在钱上。成本和收费往往都是纯编案的10-20倍,也不是每个医生都有经费。

简单了解到,医院里科室主任级别才会有较为宽裕的科研经费。而普通医生和护士往往需要自费,并且需求大多是评职称。(伪需求)

因此,能做到委托研发+专利申请这一步的少之又少。

一个是量少(实际需求+宽裕经费)。二是代理机构做不到研发这一步,导致很多临床实际问题不能进行改进解决,换来的是无数张无用的证书。

这也导致很多“黑所”进化出来的“科技”公司一宣传转化往往就是:编个案子、买卖专利、3D 打印个样品了事(现在在ChatGPT的加持下,有些所谓的成果转化公司直接可以搞出类实物图,连3D打印耗材都省了)。

这或许就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乱象吧,但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或许更多的花活还在后面等着。

结语:

经过这半年的接触,感觉到成果转化包括我现在做的,还是很虚,还有很多需要学习之处。当然,上面同事和医生合作的例子,不失为转化的好例子,我和同事也希望能够将这个初代机进行改进,使其进化为二代机、三代机并进行量产。不过这也是我们希望,至于后面走到哪一步还不知道,或许也就到此为止。先不说这么多,以后哪天真有了注册产品,可以单写一篇和大家分享。

目前来说,专利(知识产权)在里面起到的作用少之又少,更多的是起到一个载体作用。而我能做的可能是简单做做检索,去规避一下可能带来的侵权风险。

而成果转化中如何体现专利价值,也是我要思考和尝试的….

作者:李过,专利代理人、技术经纪人、IP0.cn网站运营。

图片[2]_2023–我的成果转化初体验_知识产权零距离网(IP0.cn)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死肥宅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2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