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下去:华为这一点值得所有科技企业学习

活法不同:遇到的困难也就不同


前几天,华为发声:“活下去,把寒气传递给每一个人”

传遍了整个网络,很多企业老板转发,跟着叫苦。其中有一个段子说:一家不上市的公司说要活下去,4700家上市公司表示活不下去。

生存的环境不同,格局不同,活法也就不同,华为能够成为全球领先的通讯企业,技术和市场变化一日千里,肯定获得不轻松。稻盛和夫“六项精进”活法,打造了京瓷和KDDI两个世界500强企业。

进入科技的无人区,“活下去”是残酷的,诺基亚、摩托罗拉曾经也是通讯业巨头,这几年,似乎被遗忘了。市场二元生存法则决定,竞争到最后就是第一和第二垄断大部分市场: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麦当劳与肯德基。

最近有一项研调查“什么样的新品值得购买”,排在第一的是“新技术”,采用从未见过的新技术、新材料或新概念。

如今,产业升级,科技造富的时代来临,不“新”就是等死。


活下去的底层逻辑之“读专利”


对于科技,任正非讲过一句特别朴实的话:“要多读专利”。

千百年来长辈师者谆谆教诲年轻人要多读书,叮嘱 “要多读专利”,实属少见,毕竟,专利是世界上最难读的一种文体之一。

世界领先公司的老板,没有哪个不重视专利,但也没那位耳提面命说员工要多读专利。

乔布斯说:我愿意不惜一切代价与Andriod打一场“核战争”。可见专利关乎生死,肯定影响“活下去”。

库克说:“专利这东西没有就是没有,又不能不用,我也是很无奈啊”。

马斯克说:“开放专利是为了推动新能源行业的发展“。他不愿意打官司,他说打专利官司是富了律师,没错,美国的专利诉讼动辄百万美元起步

任正非说:“向导指路”“高僧开光”,分享“读专利 ”的心得体会,启迪年轻人快速突破。要多读专利,公开心得,引领研发人员,从中找到“窍门”。“我们的年轻人很聪明,但是对整体的“路标”还不是特别清晰,而你们已经“面壁十年”读了很多别人的专利,还有我们自己的专利。

“向导指路”、“高僧开光”、“整体路标”、“面壁十年”十六个字,是“读专利”的一种境界。


只要还有工程师在飞机上读专利
一定能活下去


国内的科研圈里有一种奇怪的现象,搞管理的要比实验室、工厂里搞技术的体面,讲营销学、管理学的要比读专利的有优越感。

很多冷门专业的毕业生以早日转型为“荣”,以长期坚守为“耻”,在这样的氛围下,有谁安心坐冷板凳,有谁愿意利用闲暇时间读专利,搞科研搞发明。

这让我想起吴晓波2019年跨年演讲那句话“只要还有人在咖啡馆里写PPT,这个国家就还有希望”;同样,只要还有工程在地铁里、飞机上读专利,创新就有希望。

知识产权强国,不光看我们制造了多少“大国重器”,也要看我们向世界输出多少“民用小器”,世界顶级的科技公司,都在靠研发和专利赚钱,高通就是最好的例子。

创新需要长期主义,找到新的方法,解决别人没有解决的技术问题。因此,闭门造车,重复研究,说的就是搞半天耗费人力物力,结果还是旧的技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读专利。

人口不多的日本、德国发明数量排名前列,大部分专利都是企业的工程师发明的,它们一定有华为一样“读专利”文化,不断创新技术,兑现价值。


科技企业走出去
专利决定生死

只做国内市场的企业,不能真正理解专利障碍下的寸步难行。华为、小米、OPPO、中兴走出去都遭遇不少专利战,可谓烽火连三月,专利抵万金。

不广读专利,掌握自己的专利,走出去就是裸奔;全是坑,雷军都说了小米起步晚,前面有40万个坑。

华为作为一家做全球业务的通讯企业,专利就是通行证。目前,能够在通讯领域擂台上威慑竞争对手公司的,国内也没几家。

“和平是打出来的”,任何一个领域领先的公司,都有自己压箱底的专利,一旦发起诉讼,就会互相攻击,旷日持久。

那就和平谈判,搭成默契,许可谈判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动不动就是天价,需要研发人员、律师、市场人员、财务人员等从不同维度“读专利”。

被美国制裁了六年,大疆为什么还活得好好的?说到底,技术就是竞争力,同类产品不具有可替代性,满足不了用户的需求,大疆的每个零件都是自己生产的,任何无人机公司都很难绕过大疆的专利。

而这就是企业市场价值的稀缺性。


不读专利的科创企业很难活下去


高校、科研机构的硕士生,博士生,很多都不读专利,似乎也不影响活下去,相比而言,读论文,发表SIC对他们来说更有价值。

科技企业不一样,基础研究重不重要?肯定重要。但企业终究要靠产品赚取利润,全世界最好的产品,都写在专利里。因此,没有一群善于发明专利的工程师,企业如何活下去?

读专利不纯是工程师、科研人员的事,法务知识产权部门更要谙熟专利游戏规则,对专利的理解要求更高,必须要以权利、商业和利润变现为出发点,从多个维度研判自己的专利和竞争对手的专利之间的关系。

拒绝盲目立项,必须得读专利。“科研预算、商业闭环、研发模块、关键部件”。华为在8月23日的“活下来”讲话中提到“智能汽车”时说“解决方案不能铺开一个完整的战线,要减少科研预算,加强商业闭环,研发要走模块化道路,聚焦在几个关键部件做出竞争力,剩余部分可以与别人链接”。

现在,很多研究机构,项目立项仍然缺乏专利分析,科研团队不能系统研读专利。我们接触过一些科研团队,硕士博士不读专利, “沉醉”于自己的研究,乐在其中,花了上千万,初步成果出来,都是别人已经公开的专利,甚是可惜。

华为在“智能汽车”创新、超越也必然离不开“读专利”,否则也可能会掉入别人走过的老路,而不能解决关键的新问题,产生新的利润。

从“学习”“避雷”到“超越”。华为“读专利”的精髓,不是为了去侵权,而是超越。第一层意思就是学习技术,站在别人肩膀上,找到新的思路,诀窍;第二层意思,要规避侵权,使自己的产品不侵犯别人的专利。第三层意思,是超越,创造新的专利。

读专利不能代替,很多企业通过第三方专利咨询机构代为“读专利”,研究人员不深入研读专利,他们读到的是咀嚼以后的技术要点、保护要点,不能读出发明人“原汁原味”的发明过程。

读不懂竞争对手的专利,基本没有研发能力;因为商业利益,合法垄断,都写在专利里。如果研发人员都不能根据竞争对手的专利把产品“再现”出来,也难以创新,超越。


结语:全球海量的专利数据库里,记载着小到芯片、大到火箭回收的专利,如果我们的工程师科研人员,在思考技术问题时,都习惯去找专利,看诀窍,那么中国的创新驱动,知识产权强国就有希望,大量的科技企业都将好好的活下去。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科技法库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