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有距离,让审查员在专利中充分感受到你的诚意

 

作为代理人,最怕见到的就是审查意见通篇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常规技术手段”,如果这是一项还不错的技术,代理人可能会怀疑审查员不懂技术胡乱评判,又或者是为了达到驳回率有意刁难。这其中,是否双方都产生了一些偏见?

1、审查员的专业能力

专利审查员是国家专利行政部门内从事对专利申请进行审查的专业技术人员,他们可能没有做过具体的技术,但和代理人一样,作为理工科专业人员,他们应该有着基本的技术原理知识,应该完全能够理解技术方案。

此外,审查员作为专利行业的国字号正规军,其享有的培训体系应该是得天独厚。据了解,审查员的前50件审查案件是要有老师严格指导的,然后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基本成熟后才开始独立审查案件。那么其对专利(尤其是专利法)的掌握水平应该是高于绝大多数代理人的。

2、审查员的角色定位

审查员专业知识这么强,为什么却感觉有时发的审查意见很无理、甚至很牵强呢,是不是他在故意刁难代理人?这个我们有必要做个分析。

首先,审查员作为一个居中角色,一个专利技术授权或者会被驳回,审查员并不能得到什么利益;如果说审查意见比较客观且有理有据,可能还是一个不错的审查成绩。那么他没有理由对代理人故意刁难。

其次,传说中为了“提质增效”,审查员必须要有一定的驳回率,这也只是小道消息;退一步来说,即便是真,为什么那个驳回率中的一部分是我,或者是你?

再者,我们平复下心情,从一个善意者的角度考虑,有没有没有一种可能,我们的申请文写的确实没有表达出重点,不能让审查员很中意,不能让他理解到创新原理,结果导致了不好的结局。

3、代理人与审查员的沟通距离

目前的技术创新,很少有开创性技术专利,更多的是现有技术上的改进,尤其是很多带有技术诀窍性质的微创新,不说都不知道,说出来都感觉是容易想到,难的就是如何写这些专利。

对于这些微创新或改进,很可能是技术人员几十年经验积累突然悟出来的,代理人通过与技术人员的沟通,能够理解背后研发的不易,但最终呈现在专利文本上的,可能就是技术方案本身。专利文本作为主要的信息传达工具,这可能就会导致审查员无法理解研发过程中克服的难题。毕竟怀才不像怀孕,很难让人通过你朴实的外表感知到你怀才不育。

针对这个情况,有个很好的例子。大家知道,猫是不吃辣椒的,有个问题就是如何让猫心甘情愿的吃辣椒。有人说把辣椒剁碎夹在肉里,有人说先把猫关笼子里饿几天,然后把辣椒掺杂在鱼肉里,但这些方法都不是很如意。于是有人提出来,把辣椒涂在猫的屁股上,猫就自然会去添辣椒,而且还会为这种方式消除了疼痛而自鸣得意。

具体到专利方面,可能申请文本最终呈现的就是第三种吃辣椒方案,审查员看到的也只是这种方案,而且看到之后会想,猫屁股涂辣椒之后自然会感觉不适,作为本能反应便会去添食辣椒以消除不适感,那这种方法有什么创造性?

于是,便在代理人和审查员之间产生了沟通理解上的距离。更为不幸的是,一旦审查员看到过这种方法,他就很难再装作不知道这种方法,形成“知识的诅咒”,很难再体会到提出这种解决方案的巧妙性。

4、如何让审查员感受到你的诚意

根据前述,之所以在代理人或发明人与审查员之间有距离,关键在于审查员看到的只有第三种方案,没有理解到第三种方案提出来之前所遇到的难题。

那代理人有错吗?其实也没错,他在面对问题经历困惑之后,看到了第三种方案,可能都很欣喜,一顿操作写方案,拿了提成等授权,结果却等来通知说“常规技术手段”。问题就在于审查员无法享受到那种柳暗花明的体验。

那从一个善意者的角度,先消除对审查员的各种偏见,是不是有什么方法,能够让审查员和我们站在同一个起点,切身实际的理解发明方案,感受到技术创新点。

简要来说,可以有以下几点:

(1)背景技术做铺垫

很多代理人在专利背景技术中几句话草草了事,认为专利技术重点在创新方案,没必要在背景技术上浪费时间,其实这可能是一种过于清高的表现。

我们要了解一篇专利,最开始阅读的可能就是背景技术,理解现有技术存在问题,然后才去看具体的解决方案。对于有较大创新的,背景技术可能没那么重要,但现有的很多专利是微创新,或者是技巧性创新,那写好背景技术,就是很大的亮点。

通过一个好的背景技术,至少能够让审查员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现有技术存在的难点,或者是让审查员和我们在同一个起点来理解专利方案,然后再根据检索到的现有技术做创造性评判,或许这就是“发明构思”的来源。

(2)方案内容讲观点

对于专利说明书方案或实施例部分,一方面需要写明具体的技术方案,另一方面,其实还需要对改进原理做较为客观的详谈。

可能有代理人认为,说明书解释太多会留下“把柄”,对以后的维权不利,其实这是缺少代理经验的表现。我们对于原理的解释,以及对效果的描述,是基于方案本身的,目的在于让我们的方案更清楚,更有逻辑,阅读者也更容易明白其中的难点和道理。一个较为成熟的代理人,应该是能够大概界定自己想要保护的范围的,或者说知晓如何通过对说明书的整体把控而不授人以柄。

一个产品的某个特征为什么是A而不是B,一定有其原理或设计的考虑,在说明书方案或实施例部分,特征本身的描述能够让审查员知晓技术方案;而通过进一步的说明,能够让审查员了解为什么一定是这种方案而不是别的方案,或者辅助其理解这种方案为什么好,创新原理究竟是什么。

当然,这里所说的解释说明,并不要求对所有的特征都做详细的解释,但对于方案的核心点,一定要有原理或者较为充分的效果说明,让审查员真正理解我们专利的创造性的点。

(3)做好附图胜千言

一图胜千言,这在专利文件中绝对是至理名言。

好的附图,能够让阅读者很快理解技术方案,哪怕权要存在些问题,哪怕说明书写的不够充分,很多内容通过附图公开后,会让人潜意识中就认为你的专利已经包含了这些内容,从而降低对某些问题的关注。

好的附图,一方面是清楚的展示所要表达的方案;另一方面,最好还有比较好的逻辑性和观赏性,这能够具体到细节展示、标号逻辑、引线方式、标号字体,以及线条清洗度。

我们常说,很少有人愿意通过一个人邋遢的外表去理解他丰富的内心世界。虽然说审查员必须要阅读专利,但附图好坏是会带来不同印象的。更简单的,对于现在的高质量专利,同样的两篇专利技术,如果其中一个附图处理的更精致、美观,我更愿意相信它的质量更高。我想对于审查员,可能也会有同样的效果,毕竟大家都有情感。

5、文字会传递情感

大家可能感觉在专利文件中说这么多,完全没必要,不但浪费时间,最后可能还是输给审查员的“常规技术手段”。

记得在从业的前几年,答复有一定的经验,看到审查员说的不在理我就怼回去,言辞犀利,最终授权后还自鸣得意。记得有个审查员还特地做了回复,大意是说他们审查其实不会带什么偏见,我想他可能是感受到了答复文字中的怒气,文字本身也会传递情感。

现在我更愿意相信审查员是相对较为客观的,如果审查意见不乐观,可能是审查员真的没有理解到方案的关键点或创新难点。那在撰写的时候,我便希望尽量能够把能想到的都做好铺垫。

什么是高质量专利?其实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神乎其神,可能我们尽量把每一部分都写得好一点,再好一点,那整体所呈现的效果就不一般。作为最低的要求,它也可能更容易获得认可,获得授权。

一腔热血,不知所言,若有所想,欢迎留言。

微信交流:mt284185137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