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无创答复的个人感受分享

  题主自己目前发明全部无创答复共有十篇,驳回两件,通过八件,在答复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可以辩论的规律。

   最初的答复是模仿《软唐红宝书》和王澄主编的《机械领发明专利申请文件撰写与答复技巧》,题目在答复过程中,主要走的路线是找出细小区分点,以最近答复的一篇专利为例:微信图片_20221116222954

    最初拿到通知书的时候,通过对比文件进行查阅,并没有发现合适的答复点(此处说一下一个小技巧,答复不要着急答复,而是尽可能的延,越拖到最后灵感越好,一拿到通知书就答复反而没有切入思路);

   下面附上本申请无创的理由,对申请的案件的内容进行了一些打码;

1668609342198

 

1668609399196

     题目申请文件的内容的的确确被四篇对比文件公开完了,技术方案本身简单,且属于传统的效果组合,最开始的时候的确没什么思路,客户开始催的时候,开始静下心找去有没有可答复的点;

   本申请方案主要点为以下内容:

1、两个风扇结构,交替工作,既一个吹风,另一个不工作;

2、风扇吹风过程中,可以对活性炭板干燥;

3、风扇吹风过程中,可以对滤网进行清理;

无创答复点内容是:利用设备的热量对活性炭板烘干,滤网清洁过程中的灰尘依靠风力带出设备;

下面附上部分答复内容:

所给出的对比文件1的技术方案如下:

对比文件1(CN208425077U)中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方案主要为内容:

1、过滤网6有效将空气中的灰尘进行隔离,吸水层16中的干燥剂有效将空气中的水分进行吸附;

2、控制器4控制风扇20和加热块17工作,风扇20将加热块17产生的热量吹至吸水层16,使得吸水层16内的水分蒸发,在风扇20的作用下,水蒸气通过通风口7和进风口15被排出,吸水层16内的干燥剂重新具有活性,使得吸水层16得以长时间使用,对设备进行防水;

3、当过滤网6使用时间较长时,表面容易粘附较多的灰尘,控制器4可定时启动驱动电机21工作,转轴10带动绕卷轮9进行转动,从而对绕卷带11进行绕卷或者展开,绕卷带11绕卷时,绕卷带11带动连接杆12向上移动,此时弹簧14被拉伸,当绕卷带11展开时,在弹簧14的作用下,连接杆12向下移动,从而使得连接杆12上的毛刷对过滤网6进行清理,此时滑块23在滑槽22内滑动,防止过滤网6被灰尘堵塞影响设备的正常通风。

本申请技术方案中具有散热机构、过滤板以及活性炭板,因此与对比文件相比,本申请合并后的权1与对比文件1相比,具有以下区别技术特征:

A、本申请具有两个交替工作的散热结构;

B、本申请散热机构工作时,可对散热机构所对应的活性炭板进行烘干处理;

C、本申请散热机构工作时,可对散热机构所对应的过滤板进行清灰处理。

对于区别技术特征A,对比文件1中未公开,也未给出技术启示,对比文件2(CN214611531U)说明书中中公开有:“一种散热性好的制氧机,包括制氧机本体1,制氧机本体1的两侧分别固定安装有两个框体2(相当于本申请装置管),两个框体2的内侧均与制氧机本体1的内部连通,两个框体2内壁的外侧均固定设有滤网3,两个滤网3的内侧均固定安装有电机4,两个电机4的输出轴均固定安装有扇叶5,两个框体2内壁的内侧均固定设有滤箱6,两个滤箱6的内部均填充有吸水硅胶颗粒7,两个框体2上均设有清洁组件8,两个框体2的底部均设有降温组件9,通过电机4驱动扇叶5可以进行正常的通风散热,同时通过降温组件9可以对框体2的内部进行换热降温,提高散热性能,最大程度降低外界空气温度对通风散热的影响,确保散热效果”,对比文件2虽然公开了两个框体以及安装在框体内部的机构相当于本申请的散热机构以及过滤板等结构),且对比文件2两个框体内的电器件也可以实现交替工作,因此对于区别技术特征A,申请人同意审查员的观点,也就是区别技术特征A不具有创造性;

【首先第一个区别特征的确被公开完了,此时答复需要注意一个点,舍得放弃的确无法答复的特征,把答复的主力放在可以答复的点上,当这个特征毫无答复内容时,不能全程不同意审查员的无创观点。】

对于区别技术特征B,本申请与对比文件1(CN208425077U)具有以下不同:

1、对比文件1所公开的内容是“控制器4控制风扇20和加热块17工作,风扇20将加热块17产生的热量吹至吸水层16,使得吸水层16内的水分蒸发,在风扇20的作用下,水蒸气通过通风口7和进风口15被排出,吸水层16内的干燥剂重新具有活性,使得吸水层16得以长时间使用,对设备进行防水”;

其所记载的技术内容与本申请具有本质上的区别,首先本申请是在进行散热通风过程中,将装置盒内部的高温气体排出,且在排出过程中,是依靠装置盒内部的高温气体对活性炭板进行干燥处理,而对比文件1则是依靠额外的加热块加热温度后进行散热,因此技术方案不同,相比于对比文件1,本申请不需要增加额外的加热结构

并且对比文件1的结构在工作时,对比文件1中风机并非进行散热,而仅用于烘干,对比文件1的说明书记载有:“设备在正常工作时,通风口7便于设备的正常散热,外界空气依次通过进风口15、通风口7和出风口19进入设备外壳1的内部,过滤网6有效将空气中的灰尘进行隔离,吸水层16中的干燥剂有效将空气中的水分进行吸附,AM2302湿度传感器5实时检测进入设备内的水分的含量,并将信息发送给DATA-7311控制器4,当湿度传感器5检测到水分含量较高时,表示吸水层16内的干燥剂吸收了较多的水分,从而失去了活性无法继续吸收水分,控制器4控制风扇20和加热块17工作,风扇20将加热块17产生的热量吹至吸水层16,使得吸水层16内的水分蒸发,在风扇20的作用下,水蒸气通过通风口7和进风口15被排出,吸水层16内的干燥剂重新具有活性,使得吸水层16得以长时间使用”,因此对比文件中所公开的风扇仅用于烘干,而本申请风扇即可烘干,也可以散热,因此其效果必然优于对比文件1,与对比文件1相比具有显著的进步

且将对比文件2结合对比文件1的基础上,对比文件2虽然公开了通过电机驱动扇叶可以进行正常的通风散热,同时通过降温组件的半导体制冷片与导热棒相配合可以对框体的内部进行换热降温,提高散热性能,最大程度降低外界空气温度对通风散热的影响,确保散热效果,但是其技术方案不同于本申请技术方案,其技术方案归纳为以下几点:首先对比文件2是依靠半导体制冷片的原理,实现了降温散热,也同时也对吸水硅胶颗粒进行烘干处理,也就是说,对比文件2同样借助外界的制热结构实现烘干,而本申请文件并没有进行此操作,其次需要注意的是,对比文件2在工作时,当其电机工作时,会带动电机上的风扇转动,然后该电机对应的半导体制冷片也同时工作,因此半导体制冷片的热量对所对应的吸水硅胶颗粒进行烘干,同时导热棒降温,又对进入至制氧机本体内部的空气进行降温,也就是说,其在工作时,直接将外界空气由该处导入至制氧机本体内,然后空气进入过程中完成对空气潮湿气体的吸附、空气制冷以及吸水硅胶颗粒烘干操作,但是本申请是当一处散热机构工作时,另一处散热机构进风,然后气流经过装置盒过程中,将装置盒内部热量带出,并对活性碳板进行烘干处理,在此过程中,外界杂质在另一处的滤网被拦截,因此在整个技术方案上,对比文件2本身还需要借助外界热源,没有合理利用装置内部本身工作时产生热量,由于通过半导体制冷片对吸水硅胶颗粒进行烘干,那么气体进入过程中也会得到烘干,然后再经过导热棒降温处理,因此经过加热后的气体再次进行降温处理,该结构的设计反而会造成能源的消耗,因此降温的效果也有限,从而对比文件2整体技术方案劣于本申请, 同时在技术特征上也具有明显的区别度;

因此将对比文件2结合在对比文件1的基础上,整个技术方案也劣于本申请文件,并且两者结合的基础上,对比文件1所存在的风扇与对比文件2存在的风扇功能不同,且采用不同的加热方式,因此本身二者所结合的技术方案也并不完整。

对于区别技术特征C,首先对比文件1和对比文件2所公开的清理结构与本申请具有明显不同,而对比文件4未公开,对比文件3说明书公开有:“需要对通信设备本体进行散热时,启动电机1205,使得两个电机1205转向相反,电机1205的输出轴带动蜗杆1206转动,蜗杆1206带动扇叶1203转动,从而通信设备本体进行吹风散热,另一个扇叶1203进行吸风散热,提高散热效率,同时过滤网1202可以对空气中的灰尘等进行过滤,保障了通信设备本体的使用寿命,同时蜗杆1206带动蜗轮1208转动,蜗轮1208带动转动杆1207转动,转动杆1207带动两个凸轮1209转动,凸轮1209带动固定板1211运动,固定板1211带动横杆1210运动,横杆1210带动过滤网1202运动,在第二弹簧1214的弹性作用下,带动过滤网1202往复运动,可以使得过滤网1202上灰尘在震动的作用下清除,节省劳动力、便于自动清洁”;

但对比文件3中的两个电机并非交替工作,而是同时工作,而本申请则是交替工作,并且对比文件3工作时,两个风扇一个进风,一个出风,那么此过程中,进风的风扇通过联动带动滤网发生清理,清理过程中抖动的灰尘也会在风力过程中再次附着到滤网上,因此清理效果差,劣于本申请技术方案

即使将对比文件1、对比文件2和对比文件3相结合,将对比文件3中的清理机构替换至对比文件1上,对比文件1中的风扇的确是用于吹风,但是不具备散热的作用,仅用于烘干,并且对比文件3中的两个风扇还需要同时工作而对比文件2虽然风扇用于散热,还可以交替工作,但是其风扇是用于进风,并非出风,也就是同样无法实现清理滤网的目的;

也就是说,即使将对比文件1、对比文件2和对比文件3相结合技术方案同样劣于本申请,本申请具有显著性进步,且对比文件1、对比文件2和对比文件3本身相结合过程中,也不存在任何技术启示,且结合后的方案存在弊端。

因此区别技术特征C具有创造性。

题目答复的逻辑点如下:

1、也就是在围绕答复时,首先将有用的特征罗列出来,自己都说服不了自己的特征最好不要罗列出来,因为没有答复点,硬写上去会占用字数,且都是口水话,说不到点子上,答复时避免凑字数,说的多看起来累,答复时全程上高速,哪里不同照死针对这一点叙述,答不动的赶紧同意;

2、再答复时一定要找出细小的差别,然后放大,题主答复过程中都是从最小的点入手,找出区别,哪怕一个电机配合风扇,都可以深入挖掘,如果他是吹风,你是抽风,那么一个往内部吹气流,一个是将内部气流往外抽,这两点本身是存在差异性,结合到具体实施案例中,效果上是具有争论点的,如本申请采用的是抽风扇,设有A和B两个开口,当A开口抽风扇工作时,气体通过B开口时,灰尘被B开口滤网拦截,但是A开口滤网会被清理,在此过程中,风带动被清理后的灰尘通过A开口排走,且设备内的热量随着风对A开口的活性碳板进行清理,通过将这个点放大,发现与四个对比文件存在一些不同点;

3、当遇到发明全部无创时,很容易被审查员的审查意见引导,被带到自己也认为无创,此时首先要对自己的案子充分了解,主要了解点不是基础结构上,而是你最初撰写是你认为具有效果的点上,对于这些点要一一与相应的对比文件进行核对,敢于反驳,特别是找到细小差别后,一定要放大效果,然后将两篇对比文件进行结合反驳,很少有两篇对比文件完美结合,结合在一起总会有一些效果不好的点,然后主攻他两结合不好的点;

4、在答复时,将所有对比文件核心点罗列在答复文件中,这样可以增强一个记忆,方便找到可以答复的点,答复时要点对点答复,不要一大段文字答复,这样整体效果不好去反驳,因为大部分情况下最终获得的效果是一致的,反而让自己觉得无法下手;

5、答复时要代入实际情况,因为很少有一模一样的案子情况,此处的含义是假设你是用于钢管切割,他是木头切割,这种情况下,要考虑你切割过程中存在火星,而它是木屑,虽然都是切割,但是区别点还是明显的,很多情况下,答复点就是隐藏在此处(该点答复是基于你提及到这个小点问题,主要是大方案一模一样的情况下,实际应用存在细微差别);

文笔有限,未进行排版,阅读起来有点费事,见谅,以上仅是个人的一些理解,仅供参考,也希望可以与各位交流。

希望各位人人有创。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1 分享
There's only one corner of the universe you can be sure of improving, and that's your own self.
这个宇宙中只有一个角落你肯定可以改进,那就是你自己
评论 共5条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