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相关基本法律法规
第一节 民法总则和民法通则
基本要求
了解民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 了解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
掌握民事法律行为、 民事主体、 民事权利、 民事责任、 诉讼时效的规定。
本节内容主要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 的规定。
一、民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1.民法的调整对象
2.民法的基本原则
平等原则 自愿原则 公平原则 诚信原则 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3.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和要素
民事法律关系 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 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
二、民事主体
1.自然人
民事权利能力 民事行为能力 监护 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 自然人的住所 经常居住地
2.法人
法人的概念 法人应具备的条件 法人的能力和责任 法定代表人 法人的住所 企业法人的变更和终止 营利法人 非营利法人特别法人 法律禁止的企业法人行为及其责任承担
3.非法人组织
三、民事权利
1.财产所有权和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
财产所有权的概念和种类 财产权的转移 财产继承权 共有
2.债权
债的概念和种类 合同之债 侵权之债 不当得利 无因管理 债权人 债务人 债权 债务 债的发生 债的履行 债的担保 债的消灭
3.知识产权的客体
作品 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 商标 地理标志 商业秘密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 植物新品种 法律规定的其他客体
4.人身权的种类和内容
生命权 身体权 健康权 姓名权 名称权 肖像权 名誉权 荣誉权 隐私权 婚姻自主权
四、民事法律行为
1.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
2.意思表示
3.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
4.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和效力
口头形式、书面形式和其他形式 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 民事法律行为的附条件和附期限
5.代理
代理的概念、 种类 委托代理 委托人和代理人的权利和义务 不当代理及其法律后果 无权代理及其法律后果 代理关系的消灭
五、民事责任
1.民事责任的概念和构成要件
2.民事责任的分类
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 侵权的民事责任
3.共同侵权
共同侵权的民事责任 教唆、 帮助他人实施侵权的民事责任
4.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
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及其适用
5.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
过错责任原则 无过错责任原则 公平责任原则
6.减轻或免除民事责任的情形
不可抗力 正当防卫 紧急避险
六、诉讼时效
1.诉讼时效的期间
一般诉讼时效的期间 特殊诉讼时效的期间 诉讼时效期间届满的法律后果 期间的起算点
2.诉讼时效的中止
3.诉讼时效的中断
七、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
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的原则 定居国外的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的法律适用 涉外不动产所有权的法律适用 涉外合同争议的法律适用涉外侵权纠纷的法律适用 涉外婚姻的法律适用 涉外抚养的法律适用 涉外继承的法律适用
第二节 合同法
基本要求
了解合同的概念以及合同法的基本原则。
熟悉合同法中关于合同订立、 变更、 终止的基本规定。
掌握合同的履行以及违约责任的规定; 掌握技术合同和委托合同的基本规定。
本节内容主要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及其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
一、合同法的适用范围和基本原则
1.合同法的适用范围
合同的含义 合同法的适用范围
2.合同法的基本原则
平等原则 自愿原则 公平原则 诚实信用原则 遵守公益原则 效力原则
二、合同的订立
1.合同的形式
书面形式 口头形式 其他形式
2.合同的一般条款
3.要约和承诺
要约邀请的含义及其效力 要约的含义 要约的要件 要约效力、 撤销、 撤回 承诺的含义 承诺的要件 承诺的效力 承诺的撤回和延迟
4.合同的成立
合同成立的要件 合同成立的时间和地点
5.格式条款合同
格式条款合同的含义 格式条款合同的订立规则 格式条款的效力 格式条款的解释
6.订立合同过程中的责任
订立合同过程中的缔约过失赔偿责任 订立合同过程中的保密责任
三、合同的效力
1.合同的生效
一般合同的生效 特殊合同的生效
2.合同的效力
无效合同 可变更、 可撤销的合同 无权代理或超越代理权订立合同的效力 效力待定的合同 无效免责条款 合同中争议解决条款的效力合同无效或撤销的效力
四、合同的履行
1.合同履行的原则
2.合同的解释
合同的补充协议 合同的解释规则
3.合同履行的抗辩权
同时履行抗辩权 不安抗辩权 顺序履行抗辩权
4.合同履行的保全
代位权 撤销权
五、合同的变更和转让
1.合同的变更
合同变更的条件 变更内容约定不明的处理
2.合同的转让
合同转让的含义 合同权利的转让 合同义务的转让 合同权利和义务的一并转让
六、合同的终止
合同终止的法定事由 合同终止后当事人的义务 合同解除 抵销 提存 混同 债务的免除
七、违约责任
违约行为 违约责任的概念及特征 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 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
八、技术合同
1.技术合同的概念
订立技术合同的原则 技术合同的一般条款
2.职务技术成果和非职务技术成果
职务技术成果的使用权和转让权的归属 非职务技术成果的使用权和转让权的归属
3.无效的技术合同
4.技术合同的种类
(1) 技术开发合同
技术开发合同的概念、 法定形式和种类 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风险负担和权利分配 违约责任
(2) 技术转让合同
技术转让合同的概念、 法定形式和种类 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违约责任
(3) 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合同
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合同的概念 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违约责任
九、 委托合同
委托合同的概念 特别委托 概括委托 委托人和受托人的权利和义务 违约责任
第三节 民事诉讼法
基本要求
了解民事诉讼的效力范围、 基本原则和基本的诉讼制度。
理解民事诉讼法中关于管辖、 证据、 诉讼当事人、 财产保全以及证据的规定。
掌握关于一般民事审判程序和执行程序的基本规定; 了解关于涉外民事诉讼的规定。
本节内容主要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的解释》 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规定。
一、民事诉讼法的基本知识
1.民事诉讼法的效力
适用范围 对人的效力 空间效力 时间效力
2.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独立行使审判权 以事实为依据, 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 平等原则 调解原则 辩论原则 诚实信用原则 处分原则 监督原则
3.民事诉讼的基本制度
合议制度 回避制度 两审终审制度 公开审判制度
二、民事诉讼的管辖
1.级别管辖
各级人民法院管辖的一审民事案件
2.地域管辖
一般地域管辖 特殊地域管辖 专属管辖 协议管辖 共同管辖和选择管辖
3.移送管辖和指定管辖
三、审判组织和诉讼参加人
1.审判组织
合议庭 案件评议
2.诉讼当事人
诉讼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共同诉讼 代表人诉讼 公益诉讼 第三人
3.诉讼代理人
法定代理人 委托代理人 授权委托书 诉讼代理人的权利
四、民事诉讼证据
1.证据的种类
证据的种类 对各种证据的原则要求
2.当事人举证
当事人的举证责任 特殊侵权诉讼的举证责任 当事人对事实的承认 无需举证的事实 境外证据的规定 当事人提交证据的形式要求
3.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
人民法院自行收集证据 当事人申请人民法院收集证据 调查人员调查收集证据的规定
4.举证时限与证据交换
举证期限及其效力 举证期限的延长 逾期举证 证据交换的期限 当事人可以在当庭提出的新证据及其要求
5.证据的质证
质证的效力 对各类证据质证的基本要求
6.鉴定
对专门性问题的鉴定 鉴定人 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
7.证据保全
诉讼中的证据保全 诉前证据保全 当事人申请证据保全的条件 人民法院采取证据保全的方法
8.对当事人权益的保护
五、保全
诉讼中的保全 诉前保全 保全的范围、 方式 申请人提供的担保 被申请人的反担保 申请错误的损害赔偿
六、民事审判程序
1.第一审普通程序
起诉及其条件 先行调解 受理和立案 审理前的准备 管辖权异议 开庭审理 审理期限 诉讼中止 诉讼终结 判决 裁定
2.第二审程序
上诉期间 上诉审理的范围 上诉审理的方式 上诉案件的裁判 审理期限 第二审判决、 裁定的法律效力
七、审判监督程序
1.基于审判监督权的再审
2.基于当事人诉权的申请再审
3.基于检察监督权的抗诉、检察建议和再审
八、执行程序
1.一般规定
执行根据 执行管辖 执行异议 执行委托 执行和解 执行担保 执行承担 执行回转 执行的法律监督
2.执行的申请和移送
执行申请 不予执行的情况 申请执行的期限 强制执行
3.执行措施
对被执行人财产、 收入的强制执行 对被执行人行为的强制执行
4.执行中止和执行终结
执行中止 执行终结 中止和终结执行裁定的生效
九、涉外民事诉讼程序
1.涉外民事诉讼的一般原则
适用我国诉讼法的原则 国际条约优先原则 司法豁免原则 委托中国律师代理诉讼的原则 使用我国通用语言文字的原则
2.涉外民事诉讼管辖
最紧密联系管辖 专属管辖
第四节 行政复议法
基本要求
了解行政复议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掌握行政复议参加人及其权利、 义务; 掌握行政复议程序和决定的规定。
本节内容主要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 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 的规定。
一、行政复议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1.行政复议的概念
2.行政复议的基本原则
合法、 公正、 公开、 及时、 便民的原则 有错必纠的原则 合法性与合理性审查原则
二、行政复议机关和行政复议参加人
行政复议申请人 行政复议被申请人 行政复议第三人 行政复议机关 行政复议的代理人
三、行政复议程序
1.行政复议的受案范围
行政复议的受案范围 行政复议的排除范围 对部分抽象行政行为的附带审查
2.行政复议的申请
提出申请的期限 申请的形式
3. 行政复议的受理
行政复议的受理机关 行政复议的受理期限 复议申请的转送 具体行政行为在行政复议期间的执行力
4.行政复议的审理
行政复议的审查方式 举证责任 对被申请人的限制 复议申请的撤回审理期限
四、行政复议决定
1.行政复议决定种类和效力
维持 责令履行职责 撤销 变更 确认违法 驳回行政复议申请 责令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附带赔偿请求 复议决定的生效 行政复议决定的执行
2.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救济
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对国务院部门或者省、 自治区、 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复议决定不服的救济
第五节 行政诉讼法
基本要求
了解行政诉讼的概念、 基本原则。
理解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管辖、 诉讼参加人的有关规定; 掌握行政诉讼的程序和判决的规定; 理解行政赔偿基本制度和程序。
本节内容主要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若干问题的解释》 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 的规定。
一、行政诉讼的基本知识
1.行政诉讼的概念
行政诉讼的概念和特征 行政诉讼与行政复议的区别 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的区别 行政诉讼法的效力
2.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行政诉讼的排除范围
3.行政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独立审判原则 以事实为依据, 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 平等原则 合法性审查原则 辩论的原则 不适用调解的原则 使用民族语言文字的原则监督原则 合议制度 回避制度 公开审判制度 两审终审制度
二、行政诉讼的管辖
1.级别管辖
各级人民法院管辖的一审案件
2.地域管辖
一般地域管辖 特殊地域管辖 共同管辖
3.移送管辖和指定管辖
4.管辖权的转移
5.管辖权异议
三、行政诉讼参加人
原告 被告 第三人 代表人 诉讼代理人
四、行政诉讼的证据
1.证据的种类
2.举证责任和举证期限
被告的举证责任 被告的举证期限 被告证据的收集和补充 原告的初步举证责任 原告或第三人举证的期限
3.提供证据的要求
各种类型的证据的要求 对境外证据的要求
4.调查取证
当事人申请人民法院调查取证 人民法院的调查取证
5.证据保全
申请证据保全的条件 证据保全措施 鉴定和勘验
6.证据的质证
质证的原则 各种证据的质证 二审程序和审判监督程序中证据的质证
7.对当事人权益的保护
五、行政诉讼的审理和判决
1.起诉与受理
起诉的期限、 方式和条件 受理 立案 起诉不停止具体行为的执行
2.第一审程序
审理前的准备 庭审程序 妨害行政诉讼行为的排除 案件的移送和司法建议 财产保全审理的期限 法律适用
3.第一审判决和裁定
驳回原告诉讼请求的判决 撤销判决 履行判决 变更判决 确认判决 决定 裁定
4.第二审程序
上诉的期限 上诉的受理 上诉案件的审理 审理的期限
5.第二审判决和裁定
驳回上诉 维持原判 发回重审 依法改判 决定 裁定
6.行政诉讼的审判监督程序
审判监督程序的提起 案件的再审
六、国家赔偿
1.国家赔偿法适用的范围
2.行政赔偿的含义
对侵犯人身权的行政赔偿 对侵犯财产权的行政赔偿 国家不予赔偿的范围
3.行政赔偿请求的当事人
赔偿请求人 赔偿义务机关
4.赔偿程序
赔偿请求的单独提出 赔偿请求在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中一并提出 处理期限
第六节 其他相关法律
基本要求
掌握技术进出口的管理规定以及与对外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的保护; 了解犯罪的概念和犯罪的一般构成要件; 掌握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概念、构成要件和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
本节内容主要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进出口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 的规定。
一、对外贸易法
1.对外贸易法适用的范围
对外贸易的含义 对外贸易法适用的范围
2.技术进出口
(1) 技术进出口的基本概念
技术进出口的含义及其范围 可以限制或者禁止进出口的原因
(2) 技术进出口管理
禁止进出口技术的管理 限制进出口技术的管理 自由进出口技术的管理 技术进出口应当办理的手续
3.与对外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的保护
对进口货物中知识产权的保护 对许可合同中滥用知识产权行为的防止 对我国国民在国外的知识产权的保护
二、刑 法
1.刑法的基本知识
(1) 犯罪的概念
犯罪的概念 故意犯罪 过失犯罪
(2) 犯罪的构成要件
犯罪的客体 犯罪的客观要件 犯罪的主体 犯罪的主观要件
2.侵犯知识产权犯罪
假冒注册商标罪 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 非法制造、 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 假冒专
利罪 侵犯著作权罪 销售侵权复制品罪 侵犯商业秘密罪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全国专利代理师资格考试
暂无评论内容